当前关注:浅谈经济科学的思维方式(1370字)

2023-01-17 12:44:12  来源:哔哩哔哩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人的心情,爱好等主观活动,不能够用去理解机械运动,唯物的观点去思考,一个极大的因素是,主观活动中“并不存在守恒”,无论是不是在一个设定的、封闭的环境中,两个人都可以同时快乐和悲伤,也可以同时爱好或厌恶一件事情。

主观的意识活动中,由于并不存在这种守恒的定律,它与客观实在的科学,自然科学必然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。

人的行动层面,交易活动所产生的“价值”评估,“价值”,这个观念同样如此,价值的增加看起来只和人的目标有关,并且只有在考虑到这些目标时才有意义,在脱离个体的环境,去讨论价值的多少是毫无意义的,个人对商品的使用目的越大,对他而言,这个物品就会有越大的价值。

每个人,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排序,人甚至对自己所拥有的排序也难以把握——不仅是对于不同的人在同一件事物上看法不同,对于同一个人,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评价也是不同的。

不难知道,在一个拥有绝对价值观念,即认为价值是客观的群体中,是无法理解社会之进程的,经济学没有创造任何货币和行业,只是一门揭示法则的科学,创造他们的一直是持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——那些被社会统一价值观念歧视,格格不入的人;那些捣鼓小玩意儿,玩物丧志的人;那些身份卑微,在网上卖艺的人——那些在某些人看似对社会毫无贡献的人。。。他们为各种精致的科技和新兴的直播行业开辟了道路,这些道路,绝不会源自统一的命令和价值观念,因为,无人能够亲力亲为知晓一切。

这种价值观念的多样性,拥有无穷的影响其变化的要素——家庭环境、天赋、文化、天气。。。这些无限要素,在不能以机械、唯物的观点去看待的时候,在拥有条件假设,即特定经验下的数理统计中自然会失效——经验会失效。

以下全引用朱教授的文章:“确切法则(exact law),它为门格尔所提出。这种法则必然具有“先验”的特征,即它是无法通过“观察”的方式获得,因为我们所直接观察到的“现实”,都是各种观念的产生的现象,底层逻辑是无法被直接观察的。或者说,确切法则是先于具体的社会形态而存在的。经济学正是探寻这一底层逻辑(确切法则)的科学,这也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所在。

那么怎么才能获知这一“确切法则”呢?我们说,人是观念动物,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,只是基于特定观念的人的行动的产物,它不代表观察到的现象必然会发生,或者说,我们无法通过直接观察现象来获知必然性——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都不尽相同。为了获得确切法则,必须超越现象(历史),剥离具体观念的影响,去考察抽象的、不受观念影响的人的行动,这样才能建立一般的、形式化的理论。

米塞斯的行动学正是这么做的,他不像实证主义者那样,运用假设-检验的方法(那样做只是在“历史”层面打转,而无法获得历史层面之下的东西,即确切的法则),而是从人的心智结构所固有的行动范畴出发,用演绎的方法,构建行动学的理论体系。这样的理论体系必然是形式化的,不包含具体的历史内容,并且也是必然为真的,因为它是从绝对为真的行动公理中逻辑演绎出来的,真理性已经隐含在人行动这一事实中,所以它是不需要实证检验的。只要公理是真的,且逻辑是正确的,那么其结论也必然是真的。如“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”,就是这样的行动公理。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目的的行动构成的社会,或不使用手段去实现目的的人所构成的社会。”